首页 > 作家列表 > 亦舒 > 一把青云 >
繁體中文 上一页  一把青云目录  下一页


一把青云 page 3 作者:亦舒

  积蓄快用光,两夫妻却找不到工作,所有老板都回绝说“阁下没有当地经验”,人人不肯给新移民机会,新移民过了十年也还是新移民,哪来的当地工作经验。

  终于本来从事银行业的晓阳下个狠心,跑去读半年书,考到张地产经纪执照,从此做楼宇买卖,当初一个月都做不到一单生意,晓阳的脾性就在那时作一百八十度大转变。

  早出晚归,兼夹染上江湖习气,夫妻关系曾经一度非常恶劣,女儿丢给一位唐人街过来的老太太照顾。

  两年前晓敏的老板移民,晓敏无意中把姐姐卡片交给这个生意人,没想到他到了西岸一个电话把晓阳约出来,三天内就光顾了了百万地产,晓阳约抽到六个百分点佣金,身价立刻上涨,生活也就安定下来。

  今天,说到太阳顾,大抵没有人不知道。

  林启苏是工程师,凭着太太的关系,不致沦落到超级市场当柜格员,现在车门做旧屋修茸翻新转卖工夫,进帐非常好。

  困难时期已完全过去,但是打了折扣的夫妻感情永不复原。

  晓阳越来越似生意人,绝少留家中,没事都要开着平治房车到市中心兜几个圈子。

  晓敏这次来,见面几乎不相识,变了,全变了.姐姐眼内有股冷漠孤寡的神色,不留余地,看不上眼的东西最好全部扫开,唯一没有变的,是对妹妹的关怀,对晓敏来说,已经足够。

  晓敏始终比较喜欢从前的姐姐姐夫,在本家的林氏伉俪,反而比较松弛轻快,也没有那么市侩。

  晓敏现时老觉得姐姐眼中只得$符号,看任何东西.甚至是人,都在价格,最惨是她目光如炬,绝无错漏,所以经她估价范里,绝对可能是真的范里。

  当下晓敏说:“没有人要去动物园,我告辞了。”

  林启苏已经躺在长沙发上盹着,啤酒肚子轻微一上一下随呼吸移动,十分趣怪。

  十年前的姐夫不是这样的,那时他起码比现在小三号,英俊、神气、有股读理工的青年特别的气质,算了,晓敏想,人总会老的,只要姐姐不嫌他,他不嫌姐姐就得了。

  晓敏轻轻离开林宅。

  隔壁的洋婆子正伸长耳朵听邻居的动静。

  她同晓敏说:“一点声音都没有,是否在进行大阴谋?”

  晓敏忍不住反问:“你怎么把我当好人?”

  “你不会是坏人,你至少肯跟我说话。”

  “不,”晓敏靠在栏杆上笑说:“我比他们更糟。”

  洋妇主观极强,“我不相信。”

  林宅草地上有日本人正受雇剪草,闻言转头一笑。

  剪草机轧轧来回往返,那种固定地有节奏的机器声在蓝天白云下催眠作用,蜜蜂嗡嗡,绕着玫瑰花丛打转,春日将尽,夏季将至,晓敏的心仍然没有着落。

  “这算不算一个美丽的国家?”外国老太太问。

  晓敏答,“没有更美更富庶更平安的土地了。”

  “谢谢你。”

  “为何谢我?”晓敏笑,“我也是本国居民。”

  晓敏与老太太道别,问得她叫马利史蒂文生。。

  她可以保证晓阳不屑知道邻居的姓名。

  并非天性如此,实在流离的次数太多,一颗心麻木不堪,外表就冷酷。

  走完一次又一次,心全然没有归属感、香港本是蛋家与客家的地头,此地原居是红印第安人,怎么样攀亲戚,论交情,实是个大问题。

  自清朝起就吃足外国人的苦头,一时如何推心置腹,而且,刚刚种下感情,说不定哪一天就要转头走。

  离开香港时,报纸上激动的社论标题是“英国人总得对香港人负点责任”,晓敏无限惆伥,但还是赶着到航空公司去取飞机票。

  算了,一个人对自己负责最好。

  她男伴的态度就刚刚相反。晓阳忿忿的代妹妹抱不平,“很明显,这人心中有许多人与事都比你重要。”

  晓敏记得她幽幽的说:“我从来没有野心在任何人心中占首位。”

  晓阳答:“当然,人人觉得最重要的一定是自身,留得青山,方有柴烧,但如果你在他心中连次位次次位都够不上,有什么意思呢。”

  “所以我们分手。”

  “但是你那么思念他,耗尽你体内能量,所以你一直嚷累。”

  他不肯来,总得有人留下来,他说。

  晓敏听了,觉得这话何等熟悉,仔细回忆,啊,是母亲与她说的,她大舅舅在三十五年前立下同样志愿,留在天津,没有南下。

  车子驶到大路,晓敏没留神,后边来的司机按号警告,刹车,晓敏惊魂甫定,发觉两车距离只有一公尺。

  那名司机下车说:“一个便士买你沉思。”

  晓敏抬起头,“呵,郭先生,你好。”意外之喜。

  她连忙把车子驶至一旁。

  天气并不那么暖和,郭剑波已换上短袖短裤、十分俊朗,晓敏一直带缺憾地喜欢这种似干文艺工作的男生、头发松松,衣着随和,她从前的他便是代表,晓敏不喜接近西装上班族,虽然后者收入与情绪都比较稳定。

  “你住在附近?”晓敏问。

  “开玩笑,这一带的房子什么价钱。”

  晓敏连忙避开敏感问题,顾左右言他:“今日礼拜天。”

  郭剑波笑,“谁说不是。”很腼腆地把手插裤袋中。

  两人都留恋着不愿分道扬镖。

  郭剑波问:“你的朋友呢?”

  “我们约好星期一在勃拉图书馆见面。”

  “没想到你们同我太曾祖父是朋友。”

  “我们很谈得来呢,接受访问之前,他只叫不要把他的年龄张扬,然后就有问必答。”

  郭剑波点点头:“数年前太阳报记者问他,他只肯认九十岁。”

  那张大胆放肆的报纸,那些可恶的记者。

  晓敏说:“未知郭家是否人人都享有高寿。

  郭钊波摇头,“曾祖父早已故世,祖父与父亲住在东部,只剩我在此地陪他。”

  “你的孝心令人敬佩。”话说出口才发觉自己原来会讲这样好听的话,脸先红了。

  “我可以做的实在不多,你过奖。”

  “你还能说中文,实在难得。”

  “讲得不好。”他又汗颜。

  年轻的他们站在抽嫩芽的枫树下好一会儿,晓敏在上车时说:“那么星期一下午见。”事前她也不知道自己会得不露痕迹地与男生定下约会。

  看,顾晓敏不是弱者,顾晓敏多懂得把握机会。

  回到家中,她取出打字机,想写一篇辩论文章,寄到太阳报。

  好不容易开了头,进入正题,忽然觉得气馁,哗啦一声把纸张自打字机拉出,扔到废纸箩。

  晓敏用手捧着头,她从来不与人打笔仗,私人恩怨,不值得花那么大的精神时间,任由谁爱胡扯什么都无关宏旨,涉及大前提.她又觉得气促心跳,浊气上涌,根本没有办法控制情绪,冷静地写一篇论文出来。

  换言之,她不是这方面的人才。

  晓敏喝了几杯咖啡,终于按下传真机,把那几篇攻击性评论传到香港去给那个他。

  晓敏一直讳避着不愿意提起他的姓名,到现在避无可避,必需在剪报空白位上写“胡小平先生注意:温哥华顾付”。

  是的,他叫胡小平。

  晓敏相信早已有联络站向他提拱这一宗消息,天涯毗邻,绝无隔涉误会,她不过想向他拿一个答覆,谁晓得,也许他只会回活该两字。

  晓敏觉得困,倒在长沙发上,重温郭牛的故事。

  郭牛被他叔父送上船的时候,才十一岁,在货轮澈斯特号上做厨房小工,拖一条小猪尾,操作时缠在脖子上,长时间蹲在厨房洗碗碟,他是文盲。

  家里人多,养不活.把他自乡下送到香港叔父家,郭牛回亿道:“半年后叔父发觉我食量惊人,似永远填不饱肚子,吓坏了,把我送到外国船去,有没有工资不要紧,但求解决食的问题。”

  一年后,他随船在北美洲一个港口上岸,该港口在一七九二年由英国海军上校乔治温哥华发现,郭牛抵达该埠在将近百年之后,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正进行得如火如荼,四处招募华工,澈斯特号伙头将军以为有利可图,设法带着郭牛留了下来。

  他们以为三两年后可以衣锦还乡,可惜事与愿违,郭牛固然没有穿过锦衣、也没有再见过家乡。

  晓敏吁出一口气。

  十一岁。她记得自己十一岁的时候,还因为得不到一个洋娃娃而蹬足大哭,被大人责备,把自己锁在房中三个小时不肯出来,要大人轻言央求。

  顾家的环境也并不是那么好,但七十年代社会已上轨道,民生逐渐富庶,各行各业都做得轰轰烈烈,晓敏享受到稳定的生活,她没有吃过苦。

  郭牛的个人经验十分遥远,每次去做访问,老人只说一点点,年代越远的事他记得越是清楚。无论重复多少次晓敏仍然有兴趣听下去,今早吃过什么菜,老人却说不上来。

  她父母吃过的苦就真实接近得多。

  尤其是晓敏的母亲、读到中学已经不易,一直由官校栽培,没有能力进私校、田、因为功课好,也没有必要,她告诉晓敏,整个青年期就是帮着家里省吃省用寄包里到内地去接济扬言“总要有人留下来”的兄长。

  等到他们娶妻生子,仍然希望得香港亲人的帮助,晓敏的母亲把家用省下来尽力而为,算一算,晓敏不过比内地的侄子略长几岁。

  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何尝不烦,晓教看看父母有限的收入既要照顾上一代及下一代,又得打扮光鲜与同辈竞争,苦也苦煞脱。

  这是晓阳说的:“舅爷们一来,家里搬空空,接一次驾,家里半年不用想出外旅行。”

  夸张?并不,晓阳不明白母亲何以疯狂友爱,本家一架十八寸电视机看足十年.每个亲人下到江南,无分彼此,一律廿七寸彩电,双门无霜冰箱、金手表、助听机、新旧衣服、各色玩具、金银首饰…。

  然而下次来了,要求更多,更精密、更豪华。

  顾家并不孤单,但凡内地有亲的港人都很了解个中滋味,这是一场耐力赛、接受挑战的港人迟早会崩溃下来,因为亲戚们的要求已经涉及购置楼宇及出国留学费用。

  靠奖学金念大学的晓阳晓敏两姐妹不置信地睁大双眼,他们希望得到以万数计的美金款项!

  何以为报?晓放几乎没喊出来,白白叫她接受如此庞大的馈赠,她都不敢点头,总要付出代价吧.如不,更加可怕,欠一身无法偿还的债,难以安枕。

  可是她们的母亲却永不气馁,仍然量力而为,不停张罗,不问报酬,港人本色在一个家庭妇女身上毕露。

  永恒地感到不足是华人的特色.心底有一点火在燃烧,逼使着人向前走,永不停步,容颜憔悴,风尘仆仆,但不敢停下来,不是因为贪婪,外国人不会明白,我们只是缺乏安全感,只得这双手,不做得起茧,对不起自己。

  落到社会制度完善,优悠了一生的外国人眼中,啧,吓死人,多么庸俗的一个民族,唯利是图。

  误会底下不是没有心酸的。

  想远了。

  第二章

  数小时之后,传真能有反应,晓敏过去视察,胡小平的答复来了:“敏,早闻此事,深替汝等不值,异乡虽好,非久留之地,胡不归。”

  读到这里,晓敏不禁突起来,她想问他:胡不归?胡适之?

  她看下去:“附上稿件一份,请代寄住太阳报作读者投书,该稿将于三日后出版之香港之声第七期同时刊登。”

  就这么多,一点私事都不涉及。

  晓敏很佩服他的意旨力,这是他们仍可维持朋友关系的原因之一。

  室内片沉寂。

  撇下的不单是小平同志,还有几位谈得来的女友,无论多忙,不忘聚会,大吃大喝之余,天南地北,无所不谈,哪用独自渡过如此孤清的周末。

  这是晓敏永远不会习惯的一件事。

  星期一,范里比晓敏先到。

  范里对这位新朋友有点内疚,她并没有蒙骗顾晓敏,但是她也不打算立时三刻与初识者推心置腹,有一些事,她宁可少提,事实上,也是不说为佳。

  范里看得出顾晓敏极项聪明,幸亏为人大方磊落不追突细节,否则就不会挑范里做朋友。

  来了,晓敏来了。

  范里已经知道晓敏有点外国人脾气.公众场所惯于压低声音讲话,但这次晓敏一脸兴奋,自手提包取出份稿件,“范里,你看看这文章写得多好,简直会飞。”

  是胡小平那篇答辩稿

  范里一见是英文,便笑说:“我的程度较差,哪里看得出妙处。”

  “试试看,来。”晓敏鼓励她。

  范里笑问:“谁写的?”

  唉敏已经影印一分寄到太阳报去,她忍不住想旁人共她分享小平同志的妙文,听到范里如此问,不禁渐渐涨红面孔。

  范里实时明白下,顾左右道:“我且试试能否领会其中精妙。”

  范里的阅读能力比对话能力高,身边又放着中英字典,便聚精会神的读起来。

  不用会家也知道是篇好文章,题目是“不肯面对现实的加国人”,逐点分析排华意识。

  范里细细读完,用手指揉着额角,“看得好吃力,写得太好了。”她赞叹。

  晓敏坐在对面,看到范里雪白纤细的手指托着轮廓秀美的鹅蛋脸,蓦然发现女友是个美人儿。

  晓敏过一会儿才按注:“一百年前,加国华人,是不准置业的,次百姓遭遇到的歧视,以此最甚。”

  范里低低叹息一声。

  晓敏又说:“即使三十年前,市西的英属产业,亦不出售给华人。”

  范里点头:“我读过资料,全部属实。”

  她把胡小平的稿件珍而重之地收起来。

  晓敏笑说:“你看是谁来了。”

  范里转过头夫,看到郭剑波英姿爽飒地走过来,不知恁地,范里忽然对晓敏说:“你约了朋友.我先走一步。”

  “喂,”晓放拉住她,“一起去吃饭。”

  “不,我——-”范里还想挣扎,郭剑波已经走近,范里不想给他看见窘相,只得轻轻坐下。

  郭剑波笑问:“你俩时常在图书馆会面,何等文艺。”

  “我俩正在合作一项写作计划。”

  “我可以帮忙吗?”

  晓敏道,“我们还没有交换过个人资料呢。”

  这个时候,郭剑波才敲敲脑袋,“我在西门富利沙教英国语文。”

  晓敏把电话住址写下交给小部,她习惯公平游戏,把范里的电话也写在上面。

  郭君讲英文的时间比较多,晓凌敏却老以粤语回他,范里静得不得了,好几次,郭剑波以为范里对话题不感兴趣,留意她,才发觉她大眼睛全神灌注地听,往往晓敏说十句,范里也不说一句。

  晓敏笑说:“中国女比香港女娴淑得多。”

  郭剑波笑答:“也不见得,有一位北京派来的客座女讲师,话多且自夸,叫我们吃不消。”

  范里这时说:“我没有料子,不会说话。”
 
 
 
言情小说作家列表: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言情小说